
2025年7月28日,亞的斯亞貝巴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農發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基會)、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署)和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今天在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第二屆聯合國糧食體系峰會階段成果總結推進大會期間發布《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
報告估算顯示,2024年全球約有6.73億人掙扎在饑餓線上,饑餓人口比例降至8.2%,延續了2023年(8.5%)和2022年(8.7%)的穩步下降趨勢。然而,全球饑餓形勢喜憂參半,總體向好難掩地區困境,非洲大部分次區域與西亞地區饑餓狀況仍持續加劇。
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饑餓人口規模在6.38億至7.2億之間。根據點估計法*測算,全球有6.73億饑餓人口,較2023年減少1500萬,較2022年減少2200萬。
盡管這一下降趨勢值得肯定,但最新估算數據仍高于新冠疫情前水平,近年來食品價格高通脹正是造成糧食安全形勢復蘇乏力的關鍵因素。
南亞和拉丁美洲地區表現尤為亮眼。亞洲食物不足發生率由2022年的7.9%降至2024年的6.7%,對應3.23億人口。此外,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食物不足發生率由2020年6.1%的峰值降至2024年的5.1%,對應3400萬人口。
2015年以來的食物不足發生率及食物不足人數變化圖。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遺憾的是,這一積極態勢與非洲和西亞地區饑餓狀況持續攀升形成強烈反差,特別是諸多長期深陷糧食危機的國家,形勢愈發嚴峻。2024年,非洲饑餓人口比例突破20%,3.07億人食不果腹;西亞地區同樣不容樂觀,約有12.7%的人口(超過3900萬)遭受饑餓。
據預測,2030年全世界將有5.12億人面臨長期食物不足問題,其中非洲人口占近60%。面對這一系列嚴峻數據,五家聯合國專門機構鄭重警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SDG 2)提出的“零饑餓”愿景,仍任重而道遠。
營養指標進展監測
作為反映調查對象在一年中特定時期獲取充足食物困難程度的指標,2023至2024年間全球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由28.4%小幅降至28.0%,但受影響人口基數依然龐大,多達23億。這一數字較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前)高出3.35億,較2015年(《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獲通過)新增6.83億;
2015-2024年各區域重度糧食不安全及中度糧食不安全率變化圖。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作為兒童營養核心指標,五歲以下兒童發育遲緩發生率由2012年的26.4%降至2024年的23.2%,反映出全球兒童營養狀況的持續改善態勢;
兒童超重發生率(2012年5.3%,2024年5.5%)和兒童消瘦發生率(2012年7.4%,2024年6.6%)總體保持穩定;
6月齡內嬰兒純母乳喂養率由2012年的37.0%大幅升至2023年的47.8%,反映出公眾對其健康效益的認知不斷深化;
成人肥胖率由2012年的12.1%升至2022年的15.8%;
2012 - 2030年全球營養目標進展對比圖。?《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最新數據顯示,全球15至49歲女性貧血率由2012年的27.6%升至2023年的30.7%;
根據報告首次采用的一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估算,全球6至23月齡嬰幼兒僅三分之一達到最低膳食多樣性標準;相比之下,15至49歲女性達標率高達三分之二。
食品價格通脹:成因、影響與對策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系統揭示2021至2023年間食品價格飆升的深層動因及連鎖反應,并重點評估其對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的深遠影響。
報告強調,新冠疫情期間各國以大規模財政刺激與貨幣寬松為主的政策應對措施,疊加烏克蘭戰爭和極端天氣事件影響,共同推動近來通脹壓力持續上行。
2019-2025年整體通脹及食品價格通脹變化圖。?《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食品價格通脹已嚴重制約后疫情時代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水平回升。自2020年起,全球食品價格通脹始終高于整體通脹水平。2023年1月,兩者差值創下歷史峰值,當月食品價格通脹率攀升至13.6%,較8.5%的整體通脹率高出5.1個百分點。
面對食品價格持續上漲,低收入國家首當其沖,遭受嚴重沖擊。2020年12月至2023年初,全球食品價格通脹率中位數由2.3%飆升至13.6%;反觀低收入國家,通脹壓力更為嚴峻,2023年5月一度觸及30%的峰值。
2019-2024年不同收入水平國家整體通脹及食品價格通脹對比圖。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在全球食品價格持續走高的背景下,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人口總量由2019年的27.6億降至2024年的26億。然而,這種改善呈現不均衡特征。在低收入國家,健康膳食成本漲幅顯著超越較高收入國家,導致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人數由2019年的4.64億增至2024年的5.45億。在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不含印度),此類人口規模五年間由2019年的7.91億增至8.69億。
2020年至2024年世界上無力負擔膳食的人口比例和人口數量。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針對食品價格通脹問題,報告建議采取多維度政策組合拳,包括精準采取限時財政舉措,例如社會保護計劃,保障弱勢家庭生計;出臺公信力強、透明度高的貨幣政策,抑制通脹壓力;布局農業糧食科技研發、運輸與生產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市場信息系統建設領域戰略性投資,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韌性。
五家機構負責人表態
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指出:“全球饑餓率連年下降,令人倍感振奮,但我們既要看到來之不易的成績,更要清醒認識到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向我們敲響警鐘:國際社會亟需全面提升行動力度,確保人人都能吃得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為此,我們必須攜手各國政府、各級組織和基層社區,創新工作模式,針對脆弱群體面臨的特殊困境實施專項援助,并深入饑餓頑疾久治不絕的地區實施精準幫扶。”
農發基金總裁阿爾瓦羅·拉里奧指出:“面對當下食品價格持續上漲與全球價值鏈斷裂的雙重壓力,我們更要投資農村未來,推動農業轉型。這類投資不僅是保障糧食和營養安全的基石,更是維護全球穩定的要務。”
兒基會執行主任凱瑟琳·拉塞爾指出:“每個兒童都應當享有茁壯成長的機會。然而,全球有超過1.9億五歲以下兒童面臨食物不足問題,這可能對其身心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剝奪其充分實現自身潛能的機會。《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強調,迫切亟需為世界上最年幼、最弱勢的兒童采取行動,因為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可能導致億萬家庭營養不安全狀況惡化。我們必須與各國政府、私營部門和社區合作,確保弱勢家庭能夠獲得負擔得起且營養充足的食物,滿足兒童的發育需求。這包括加強社會保護計劃,向父母宣傳當地生產的兒童營養食品,包括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因為母乳喂養是嬰兒生命的最佳開端。”
糧食署執行干事辛迪·麥凱恩指出:“饑餓水平居高不下,令人擔憂,但解決饑餓問題所需的資金卻在減少。去年,糧食署向1.24億人提供了拯救生命的糧食援助。今年,糧食署資金量削減近40%,這意味著數千萬人將失去我們提供的重要生命線。雖然糧食不安全總體發生率小幅下降令人欣喜,但持續未能向處境困難人們提供關鍵援助,將很快抹去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并給世界動蕩地區帶來進一步不穩定因素。”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指出:“近年來,世界在減少發育遲緩和支持純母乳喂養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但要讓億萬人口擺脫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負擔,仍然任重道遠。這份報告介紹的有關情況令人鼓舞,但同時突出了短板、掉隊群體以及為確保人人享有健康和營養膳食我們必須在哪些方面再接再厲。”
*點估值是基于給定的待估信息,在所有可能取值范圍內概率密度最高的特定數值。
相關鏈接: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英文版):
https://openknowledge.fao.org/handle/20.500.14283/cd6008en
《2025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文概要):
https://openknowledge.fao.org/handle/20.500.14283/cd6015zh
歷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https://www.fao.org/publications/home/fao-flagship-publications/the-state-of-food-security-and-nutrition-in-the-world/zh


